浙江小學生戴“監控頭環” 教育創新不可忽視輿情敏感性
10月31日,浙江小學生戴“監測頭環”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事件緣起一款號稱來自MIT和哈佛等知名研究機構的產品出現在了浙江金華某小學里,學生在上課時要戴上類似孫悟空“緊箍咒”的頭環。
據悉,這是由浙江強腦科技有限公司(BrainCo)推出,名為賦思頭環的“腦機接口”設備,戴上它之后,與之相連的電腦屏幕前的老師可憑此判斷學生是否走神,并以此來評判學生上課、寫作業是否集中注意力,同時給學生的集中注意力情況打分,之后會像考試一樣將該分數進行排名,并發到家長群里。
此事經媒體進一步報道后,這項教育領域的新技術隨即引發了不少爭議,輿論普遍質疑學校使用這款設備的實際效果,并認為此舉涉嫌侵犯學生隱私,有損學生自由,或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不是什么黑科技能都往教室里塞,有益于孩子的成長才是不可撼動的前提條件。
綜合輿論的觀點不難看出,賦思頭環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哪些方面的能力,教育與科技創新的結合是否合理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從媒體報道中獲知,該產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提升課堂效率,其與當前的小學教育相結合是否合理、適宜?這也是推動輿情升溫的重要因素。
有些家長為這個高科技叫好,認為是輔助學習的“利器”。
而擔憂者憂慮的是,孩子有限的自由天性、或者“發呆”的權利,如果管的太死、太緊,會不會進一步機械化,從而扼殺了有限的成長空間。
人民日報指出,學習當然是要講究效率的,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讓學生掌握盡可能多的知識。
但是教育本身,卻不僅僅與效率有關。
單純追求效率,是對教育規律本身的違背。
資本可“向錢”,科技得向善——科技產品不容忽視的倫理問題倍受輿論關注。
新京報認為“腦機接口,除醫療外當謹慎商用”。
通過讀取指令,實現人腦與機器之間的交互,讓殘疾人擁有更智能的“義肢”,這體現的是“科技向善”理念。
在醫療應用之外,“腦機接口”卻有必要審慎商用,“自由意識”直接關聯著個體的尊嚴和隱私,任何試圖“讀心”“讀腦”的技術,都有可能成為控制個體思維的手段。
特別是對于中小學生而言,心智尚未成熟就實施監測意識,很可能影響人格的獨立發展,或者催生表演性人格。
此外,新京報旗下的沸騰刊發布信息認為:“人是技術的尺度,關鍵是誰來用”。
善惡常在一線之間,而這一線,正是社會治理優化需要把握的一類尺度。
尊重、參與、有禮、避害……這些科技應用倫理的原則,不僅要寫在紙上,更要盡快寫到實實在在的生活中。
不扼殺探索,也不縱容傷害,才有真正的進步。
忽視當事者的感受讓產品飽受輿論詬病。
華商報副總編畢詩成認為:在關于科技倫理的界定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原則,就是“用戶成為參與者”。
讓孩子有參與權、知情權、發言權。
帶上頭環,收獲了什么,損失了什么,傷害了什么。
忽略了孩子們的聲音,忽略了對孩子們身心感受的評估,可能是某些教育輔助類科技產品最大的問題。
此外,部分媒體也針對產品的安全性進行討論,尤其是小學生對賦思頭環的耐受度與不適感。
網民觀點不僅媒體,網民也通過各種渠道表達自己對“監控頭環”事件的看法。
根據“眾云大數據平臺”的監測結果發現,網民觀點的關鍵詞包括學生、視頻、老師、孩子等。
1、承認個體差異性,拒絕監獄式教育@皇城根下刀筆吏:教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承認個體差異性。
在選拔性教育體制下,有能考上大學的,就必然有考不上的。
有從事文字工作的,就必然有從事體力勞動的。
如果強迫把每個人都教育成學習成績的“天才”,考試分數的“天才”,消滅了個體差異性,消滅了未來不同行業的差異性,我覺得我們的國家反而要完。
@錯錯Akira:獨立自主、隨機應變、擁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人才,根本就不能用標準化方法批量生產。
你要效率,就會犧牲質量。
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在機器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像人的時代,我們還需要培養像機器一樣的人?2、科技發展需要人文精神@BTC-Believer:將來的科技是造福人類,還是異化人類?3、產品是否安全合規@星影之下極光之旅:確定產品安全嗎?確定輻射沒有超標嗎?家長簽署了知情同意書了嗎?家長和產品團隊簽署合同了嗎?合同有效嗎?4、校企合作搶收智商稅@國王夸我帥:校企合作搶收智商稅。
@找不到茶杯:估計是智商稅,有這功夫不如提高課堂的趣味性,讓孩子主動不走神。
輿情點評本起輿情一經曝光迅速形成熱點話題,家長的擔憂、對黑科技的質疑、學生培養效果的不確定性等方面,成為助推輿情快速傳播的動力。
權威媒體如人民日報、新京報等快速介入,跟進報道并發布了相關評論,引發諸多媒體轉發,而共青團中央也在其公號轉發人民日報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