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鎮院之寶: 乾隆皇帝最愛的桐蔭仕女玉山子, 原是廢料雕成
女郎相顧問,匠氏運心靈。
義重無棄物,贏他泣楚廷。
末署“乾隆癸巳新秋御題”及“乾”、“隆”印各一。
乾隆皇帝這首詩里面對這件玉山子評價超級高,認為這件玉器工匠的心靈手巧,已經對玉石的加工改造價值已經超過卞和了(就是春秋時期把原石獻給不識貨的楚王被砍掉腳,最后新王即位才發現是美玉和氏璧的那位。
【乾隆帝寫字像軸】清代因為皇乾隆皇帝大力提倡制作具有文人畫高雅氣息的玉圖畫題材玉器,玉山子即為最重要的一個品類,其制作數量和質量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這件《乾隆款帶皮白玉桐蔭仕女圖山子》更是玉山子之中的代表之作。
它不僅僅反映了久在京城的蘇州籍匠人對家鄉江南庭院的懷念:玉山子上面是數輪圓筒瓦,微微下垂,庭院西側壘筑瘦、漏、露、皺的太湖石,壘石周圍樹蕉叢生,繁密茂盛,一幅迷人的江南園林的安謐景象。
還有乾隆皇帝作為文人墨客的代表,為其題詩寫文。
所以說這件國寶無論是從藝術價值還是文化價值都是清代玉雕作品中難得一見的精品,佳作,不愧時故宮鎮院之寶的美名!文/以史為鑒圖/網絡參考資料:乾隆款帶皮白玉桐蔭仕女圖山子—《紫禁城》雜志2019年第3期乾隆款帶皮白玉桐蔭仕女圖山子—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
在中國歷史上的諸多文物中,玉器是非常大的一個類別,從原始社會開始,生活在華夏大地上的古人就賦予了玉器非常豐富的含義:玉器象征著權力,象征著地位,也象征著君子的品德……也因為玉器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崇高,上至皇帝貴族,下至普通百姓,都對于玉抱有特殊的感情。
在故宮館藏的玉器中,有一件玉器被譽為故宮的鎮院之寶,這件玉器就是清代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秋天,蘇州玉工的巧奪天工之作,被故宮博物院專家顧鐵符、喬有聲鑒定為“質美工巧,定為一級甲”的:乾隆款帶皮白玉桐蔭仕女圖山子!山子是清代宮廷玉制圖畫的一種,主要為立體圖形,稱玉圖,又稱玉山子。
這款《白玉桐蔭仕女圖山子》從內容到風格其實都是模仿了清代康熙時期的一幅油畫作品:《桐蔭仕女圖》,這幅油畫出自中國宮廷畫家之手,是目前所見最早的中國油畫作品之一。
這幅油畫完全采用西洋油畫手法描繪了一座典型的中國傳統木構建筑,其中不僅運用了明顯的焦點透視法以增強畫面的縱深感,而且極力通過光線照射所產生的高光與投影的強烈明暗關系來表現建筑的立體感,雖然技法尚顯稚拙,但無疑是一種新的嘗試,為中國傳統建筑畫注入了新的表現形式和技法。
而很明顯,這款玉山子就參照了油畫的內容和風格,以圓形的月亮門為界,把庭院分為前后兩部分,月亮門半掩,門外右側站一女子手持靈芝,周圍有假山、桐樹;門內另一側亦立一女子,手捧寶瓶,與外面的女子從門縫中對視,二人似隔門縫相互對望,又似正在交談。
可以說把油畫用雕塑的形式再次呈現出來。
但是,如果僅僅是用玉雕表現一幅油畫的內容,這也根本達不到故宮博物院鎮院之寶的水準。
這件玉山子最絕妙的地方在于,雕刻的原料竟然是一塊廢品!這件玉山子的底部有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來歷,其中寫道:“和闐貢玉,規其中作碗,吳工就余材琢成是圖。
既無棄 物,且仍完璞玉。
”原來是新疆和田給乾隆皇帝送上了一塊品相上等的羊脂貢玉,當時的玉工把玉石中最精華的羊脂白玉挖取出來做成玉碗,有一個蘇州籍的玉匠覺得剩下的這部分廢掉的玉雖然有大量的黃色玉皮,還有取碗時造成的裂縫,但是扔掉還是太可惜了。
于是他大開腦洞,把挖去玉碗的圓洞做成桐蔭以及月亮門,又把大面積無用的黃色玉皮做成梧桐、蕉葉、覆瓦、疊石;潔白部分做石桌、石凳。
就是玉石上的裂縫,經過匠師的巧妙處理,竟然變成半開半掩的門縫,自然光恰好由此穿透。
可以說變廢為寶,巧奪天工。
而剩料、廢料被高手加以利用,這種取其自然之形和自然之色傳以生動之神的做法,正符合“勢者,乘利而為制也”(《文心雕龍·定勢》)。
于是這件玉山子雕成之后,乾隆皇帝大為歡喜,不僅僅御筆題寫了玉山子的來歷,還專門為其賦詩一首,詩云:相材取碗料,就質琢圖形。
剩水殘山境,桐筐蕉軸庭。